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探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后的应用效果及维护。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长期留置导管术的65例血液净化患者,术前均行颈内静脉B超,颈内静脉在7 mm以上入组。入组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并置入Cuff管,右侧60例,左侧5例。留置双腔导管通过撕脱鞘或引导导丝送入颈内静脉血管。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总成功率为9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达22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10.5个月。手术1周内常见并发症:导管由撕脱鞘送入组隧道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导管位置功能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可能与导管的置入方式无关。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使用时间长,形成血栓及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不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补体干预方式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认识补体在LPS致ALI中的作用,并探讨补体不同成分在ALI中的作用。方法造模前将抗补体蛋白眼镜蛇毒因子(CVF)和Atrase A分别给予对应组别的大鼠,抑制补体。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LPS(5 mg.kg-1),造成ALI模型。在给予LPS后1、6、12 h采集标本,分别测定血清补体溶血活性、肺含水量、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TNF-α和P-selectin的含量,取肺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两种抗补体蛋白对LPS致大鼠ALI的保护作用。结果在LPS致ALI的早期伴随有明显的血清补体活性下降。模型组的血清补体活性在给予LPS后的1 h内下降了47%。采用Atrase A抑制了50%补体活性的实验组其MPO、TNF-α、P-selectin水平未上调。完全去除补体活性的CVF组其MPO活力在1 h时与正常对照组相当,在6、12 h时则上升至与模型组相当,而TNF-α和P-selectin水平则介于模型组和正常组之间。病理切片检查表明两种抗补体蛋白均能有效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其中Atrase A明显优于CVF。结论补体明确参与了LPS致ALI的病理过程。采用抗补体干预能减轻ALI炎症和相关病理损伤,但两种抗补体蛋白的保护作用有明显区别。采用CVF完全去除补体C3、C5-C9仅在ALI早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仅部分抑制了补体活性的Atrase A则明显优于CVF,提示Atrase A作用的补体成分可能在ALI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以化痰解郁通淋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3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1例,两组均予以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禁酒、禁用利尿剂,并予碳酸氢钠及醋酸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治疗组用中药化痰解郁通淋汤,中药口服1日1剂,每周5剂,休息2日;共观察2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并取血清样本,测定血尿酸(SUA)、白细胞(WBC)总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63/72),对照组为81.9%(50/6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治疗组SUA、TWBC及hs-CRP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两组SU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减轻,均能坚持服药。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解郁通淋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changenephropathy,MCN)模型小鼠免疫失调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阿霉素单次尾静脉注射昆明种小鼠,诱导形成MCN模型,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两组小鼠第1、2、4、6周各时期24小时尿蛋白量(24hoursurinaryproteinquantity,24HUPQ)水平;于第42天检测两组小鼠血清总蛋白(total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的含量;并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肾组织匀浆上清、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IL-18、INF-y,TNF—a及IL-4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第2、4、6周24HUPQ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模型组的TP、ALB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TC、TG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BUN、Cr水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小鼠血清、肾组织匀浆上清、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IL—18水平、INF-y和TNF-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4的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IL-18是参与小鼠MCN发病过程中重要的免疫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选标准患者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08)和对照组(n=105),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给予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疗程为(24~96)小时。观察两组主要终点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主要终点事件有下降趋势,严重不良反应少。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水平和癌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ietin,r-HuEPO)和铁剂治疗癌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定60例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和sTfR水平,并将其与52例非癌性贫血患者的测定值及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直线相关分析sTfR、EPO水平和Hb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sTfR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显著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P〈0.05);癌性贫血患者sTfR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sTfR升高的程度与贫血严重程度一致,与Hb值存在负相关,但与病期无明显相关性;EPO和sTfR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EPO和sTfR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其贫血病因,对贫血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及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一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例经血清固定电泳、骨髓形态学、细胞免疫分型等检测结果证实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经过8个疗程的化疗后,恢复良好,目前仍在定期随访之中。结论 WM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的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单克隆IgM增高的病例,建议要考虑到WM的可能性,进一步完善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贵阳地区262例发热患者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谱,探讨呼吸道病毒多联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价值,为临床诊疗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采集的咽拭子样本进行16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谱检测。结果 262例发热患者SARS-CoV-2核酸均为阴性,有158例感染了其他呼吸道病毒(占60.7%),其中以肠道病毒24.4%(64/262)、呼吸道合胞病毒14.9%(39/262)、副流感类病毒10.7%(28/262)感染为主。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同年龄组分析,发现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儿童更易感染;混合感染更易发生于≤6岁儿童组;副流感3病毒感染患者的体温多低于39℃,而人偏肺病毒感染者的体温更易超过39℃。结论 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类病毒是贵阳地区发热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体,在疫情期间发热患者早期鉴别诊断中通过对呼吸道病毒的多重PCR检测,可提供更为精准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A total of 272 males from Greenland were typed for 11 Y-chromosome STRs DYS19, DYS385a/b, DYS389-I, DYS389-II, DYS390, DYS391, DYS392, DYS393, DYS437, DYS438 and DYS439 with the PowerPlex® Y System (Promega). A total of 146 different haplotyp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was 0.9887. The number of haplotypes seen once was 108 and the most common haplotype was observed in 12 males. A significant FST value was observed (FST = 0.012, P < 0.00001) when comparing the population of 15 locations in Greenland assigned to 7 groups. The significance could mainly be attributed to the subpopulation of males from Tasiilaq (East of Greenland). The RST valu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ST = 0.016, P = 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